汽车企业的发展,最怕的就是遇到“天花板”,一旦到了“天花板”,企业就将面临生存、发展压力,前进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让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有能力的企业,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创新能力,努力冲破企业发展“天花板”,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展示更强的发展能力。
比亚迪,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领跑者,是否已经接近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如果已经接近,如何突破“天花板”?如果没有,如何才能让企业最大限度地慢一些进入“天花板”呢?能不能不出现“天花板”?
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4月电动汽车销量313245辆,同比增长49%,今年累计销量939508辆,同比增长23.24%。从今年4月份的销量来看,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比吉利当月全部汽车销量的2倍还多,是吉利电动汽车销量的30多倍,更是小鹏同期销量的30倍;从今年1-4月的累计销量来看,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比理想这些年全部电动汽车销量还多出整整20万辆,是蔚来累计销量的近2倍多,是上汽同期电动汽车销量的3倍多。
也就是说,比亚迪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是真正的一花独放,大有独孤求败之势。有这样的优势,正面来看,当然是比亚迪竞争力强的标志,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是不可能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局面的。而比亚迪能够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让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与王传福的自断后路、不给自己退路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燃油汽车并没有要求全部退出市场的情况下,王传福果断地停止了比亚迪的燃油汽车生产。要知道,那时的比亚迪燃油车,还是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也是能赚钱的。能够如此不给自己后路,也足以说明王传福对比亚迪电动汽车竞争能力的自信。而实践也证明,王传福此举的目的达到了,比亚迪实现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俯瞰。
负面来看,如果比亚迪一统电动汽车天下的格局一直存在,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毕竟,只有不断竞争,才能推动行业持续进步,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像比亚迪这样占据半壁江山的现象,总体是不利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也是不利于比亚迪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的。必须有更大的竞争者,让比亚迪具有强大的危机感,比亚迪才能在行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也许正是因为比亚迪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过度强大,才让我们产生了比亚迪可能会遇到发展“天花板”的问题,会在没有竞争对手压力的情况下,让企业处于“逆水行舟”的困境之中。虽然王传福不是一个容易自满的人,从他自断后路的举动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会甘于现状的创业者、创新者、创造者,但是,也回避不了审美疲劳等方面现象的发生,亦即内心一直有着“战斗”的激情,行动上则表现出松懒的迹象。很多方面,甚至会让王传福也难以左右,譬如管理层的自满,工程技术人员的自满,工人的自满等。恰恰是,这种自满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也是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发生的。
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面对比亚迪等的强力冲击,特斯拉已经先动起来,在智能汽车方面出手了。日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突然造访中国,并取得了数据安全方面的政策“特许”,预示着在中国汽车市场,特斯拉可以与比亚迪、蔚小理等一样使用数据,无疑大大增强了特斯拉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而受到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比亚迪。尤其在智能汽车市场,特斯拉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比亚迪不能有新的突破,在智能汽车赛道,比亚迪恐怕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而只能在传统电动汽车市场发力。而传统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一定会是血腥的、残酷的,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会在未来5年内消失。即便是造车新势力,也很难保证自己不会被淘汰。比亚迪不会被淘汰,但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则就很难说了。更何况,目前的国际电动汽车市场环境,也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
我们提出比亚迪是否接近企业发展“天花板”的话题,并不是比亚迪真的已经接近企业发展“天花板”,而是希望比亚迪能够时刻有危机感,能够离企业发展“天花板”越远越好,能够让企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竞争动力和竞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