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尤其在古建筑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从《营造法式》的研究到中国古建考察,从北京城的保护到国徽的设计,他们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现代化进程。
澎湃新闻获悉,“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将于1月23日在上海趣看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古建筑模型,以及多媒体影像等呈现梁林两位中国建筑学宗师的学术生涯,亦是对中国建筑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其中,新发现的林徽因测稿证实佛光寺为唐构。
展览现场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的贡献。
展览以“栋梁”为主题,汇聚了近400件(组)展品,涵盖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文献形式,其中不乏珍贵原件。
此次展览源于2021年的北京,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梁林的照片、图纸、书信、手稿等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首次公开展出,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年梁思成自拍
此后,“栋梁”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的足迹开启了巡展之路,从梁思成的故乡江门,到梁思成林徽因任教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沈阳,到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获得重大发现的山西,再到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起源地的上海,每一个站点都与梁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渊源。
上海“栋梁”展的举办地趣看美术馆位于虹口四川北路,少有人知的是,林徽因年少时曾在虹口区爱国小学留下求学印记。时逢2025年新春,冬日上海的夕阳下,高精度复原的应县木塔模型让人想到梁思成初见木塔时写下的:“这座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二百英尺,天晴时分从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
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探寻和研究始终伴随着梁林,这一切源自《营造法式》(陶本)——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开启了展览,更是开启梁林建筑史研究的学术原点。
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 1925年,复制,匿名收藏
《营造法式》(陶本)刊行百年,这本北宋“天书”如何影响梁林
2025年,适逢《营造法式》(陶本)刊行一百周年。这部由建筑学泰斗朱启钤与藏书大家陶湘校订并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开山巨著,经朱启钤赠送梁启超,极具学术敏锐性的梁启超将这套书寄给了正在宾大求学的梁林。目前,这套《营造法式》(陶本)为私人首藏,无法借出,此次展出的仅为梁启超扉页上的题字,其中梁启超讲述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叮嘱梁林“俾永宝之”。
展览现场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复制品)。
《营造法式》由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1933年9月林徽因于云冈石窟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为了解读《营造法式》梁林穷尽了一生,也正是对《营造法式》的追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梁、林二人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筚路蓝缕,考察了中华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发现、测绘、研究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论文。
展览现场
其中,1937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的发现,更是打破了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