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颁奖。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从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战略方向,选拔35名获奖者和15名提名者,旨在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学家告诉澎湃科技,要做正确而有难度的事,做科研要沉下心,实验细节中蕴藏着科研灵感,试错空间对创新至关重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新型二维材料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传统的肿瘤化学治疗通常采用高毒性的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但不可避免损伤正常细胞,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翰所在的团队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特异性疗法开发催化医用二维材料化学,提高患者用药期间的生存质量。
“我们基于临床的科学难题,在基础研究引导下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大,而催化疗法使用的纳米药物可以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区域,在肿瘤区域发生化学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正常区域没有毒性。”林翰表示,这种“肿瘤解聚治疗”新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化学作用破坏腔道肿瘤组织之间的蛋白键连,暴露在腔道里的肿瘤组织掉下以后通过尿道或肛门排泄。
目前他参与开发的纳米药物已进入结直肠癌的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阶段,在国家药监局注册了一类创新药。“很多结肠癌晚期患者很痛苦,无法排便和进食,免疫下降得非常快。如果能疏通腔道,配合化疗药、靶向药,全身治疗效果就会显现。”林翰表示。
二维材料是新型的量子材料,第四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获得者、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黄迪从事二维光电器件的超快非线性光学研究,将新型的二维材料和非线性光学结合起来,通过交叉研究探索材料性质。
二维材料的不同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人类难以理解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相互作用的。在此前的物理研究中只能看到最终的作用结果,“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相互作用一步步拆解?这就是我在做的事。我们用材料内部的电子和多个光子一次次作用,每当有一个光子进来,电子的状态就被操纵到另一个状态,我们可以观察甚至是控制它的演化。”黄迪表示,如果能将二维材料本身的物理机制探索清楚后就可以操控材料,未来用于量子计算、集成电路等领域。
做科研要百折不挠,试错空间至关重要
黄迪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四年级时期转换研究方向,后来进入到二维材料研究领域,8年博士生涯结束后,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士后。
“在物理领域探索追寻真理,对我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事。如果能够发现前人没有探索到的东西,对我是非常大的鼓舞,我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黄迪表示,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要沉下心做事,不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百折不挠的心态,这是科研人能否做出好成果的一条鸿沟。“头铁”就能闯过去,重要的研究成果会随之而来。
肿瘤解聚治疗技术的灵感来自仿生思路。从实验中的灵感,到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再到落地临床实验,林翰感慨,在从事基础科研时要把握实验中的细节,这些细节能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做工作就是要做正确而有点难度的事情,自己有前沿的颠覆性想法,在团队的支持下,我们都可以尽情发挥。”林翰表示,此次获得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荣誉,可以结识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有助于未来开展交叉研究。
试错空间对青年科学家而言至关重要。“一些重要工作需要沉下心慢慢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或失败。”黄迪呼吁,要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加包容,宽容失败。二维材料目前处在蓬勃发展状态,交叉研究具有前景,他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研究下去。
“科学是一个艰苦的事情,要做出成就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那些最难的重大问题上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怕坐冷板凳,甘于寂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青年科学家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发扬科学家精神,勇担使命,踔厉奋发,求真务实,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50位获奖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