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每年梳理一批重点事项,及时复制推广地方和部门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不懈,狠抓落实,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高效办成一件事”,换句话说,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把一件事情办成办好,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群众的办事成本,让群众在办理的每一件事情的高效中减少折腾感、增强获得感。潜台词无疑是通过大刀阔斧的减法,比如减办事流程、减办理时间、减上交材料、减跑动次数,减掉一切能减可减的环节,把原来的“好几件事”变成“一件事”,把“办好几次”变成”一次办好”。
高效办成一件事,直指当下政务服务中的堵点,回应了办事群众的关切。办一个事情,跑多个部门,花费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不仅消耗办事人员的精力、增加办事群众的成本,而且会导致一些群众和企业错过重要的机会,在心中为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和形象减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着政务服务的不断优化,各地涌现了不少“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生动案例。据报道,2023年4月,河北雄安方元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冯宇在雄安提交了在京设立分公司的资料,当天,营业执照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完成出件;福建省龙岩市民二手房交易办理过程中,在邹女士填写“一件事”集成服务申请表后,网签备案、税费缴交、不动产登记、水电气广电联办等多项业务,统统“一站式”办完;在北京亦庄,“亦城客厅”开设的“两区”建设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了外资企业设立、进出口免退税、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港澳侨身份认定等93项涉外审批事项“一窗”办理。
跨区跨省皆可通办的背后,是打破地域限制和层级壁垒的魄力;只交一次或免交材料的背后,是公共服务数据和分散资源的汇聚。“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成功实践,折射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改革劲头、自我加压的工作作风。一件件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效率,既关系政府在企业和群众心中的形象,也直接挂钩职能部门的行政能力。把每一件具体的政务服务办快点、办好点、办利索,既是关切企业和群众的普遍诉求,也是政府部门应有的自我修炼和担当。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的要求,是将“一件 事”集成改革推向纵深的号令,给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标准,旨在持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只有精细化摸底审批事项业务,坚决执行行政流程优化再造,打造数据和资源共享矩阵,才能让“高效办成一件事”遍地开花。只有让“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幸福感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让政商关系、干群关系越来越亲近,才能达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的效果,形成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氛围。
既办实事又求高效,是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的正确服务姿态,营商环境建设离不开,群众生产生活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