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子简介
曾子,姒姓,其祖为夏少康幼子曲烈,封地在鄫,鄫国国都在今山东兰陵的向城镇。公元前567年,莒国灭鄫,公子巫出逃至其舅家鲁国,居武城,即今平邑县郑城镇的南武城村。居此后,公子巫定“曾”为其子姓,曰曾夭。然后,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点,曾点为曾参的父亲。曾参,字子舆,子舆即曾子。
曾子生于鲁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2年;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435年。曾子十三岁时,即鲁哀公五年,即公元前490年,入孔门学儒。
曾子曾参与《论语》的编纂,著《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这些作品构成—套上承孔学、下启思孟学派的完整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体系,在儒家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曾子因此被后世称为“宗圣”,并配享孔庙。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位于孔圣人的东侧;亚圣孟轲、宗圣曾参位于孔圣人的西侧。如下图所示:

下载于网上
二、《大学》简介
《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尊崇,南宋朱熹作《章句》,使其最终独立出来,成为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三、《大学》“三纲领”
《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被认为是《大学》三纲领,起到了总括全书的作用。
“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所谓小学,即启蒙教育,帮忙人们掌握—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是人生之基础。就人们所应掌握的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并不仅指识字、算术,还指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甚至后者更重要;也不局限于幼儿、少年。成年人有时也可能需要接受小学教育。所谓大学,就是在掌握人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它同样并不仅指读几本圣人书,读几本科学技术方面的书,也指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样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所谓“道”,即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与规律。
就提高生活质量而言,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活?谁的生活?质量高低如何判断?等等,等等。
所谓生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是指人类所有的活动;狭义的生活仅指为维持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活动。这类活动的核心内涵是生命。也时可泛指组织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存续。
与狭义生活活动相对应的是生产、经济、行政与政治活动。它们同样也都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经济、行政和政治,都包括所有的人类活动,而狭义的生产活动仅指获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生产、生活资料;狭义的经济活动仅指赚钱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钱;狭义的行政活动仅指管理者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秩序;狭义的政治活动仅指取得和不丟失行政管理权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权。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区分生产与经济、行政与政治,将前者统称为“经济”,将后者统称为“政治”。实际如上所述,无论是生产与经济,还是行政与政治,都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在特定语境下,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由此决定不同组织和个人,乃至同—组织内部不同的人,以及组织活动与其成员的行为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如行政管理机构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属于行政活动,目的是秩序;而进行具体管理活动的个人,有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赚钱,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由此决定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也不相同。
纵观整个儒家学说体系,可以说其要求人们如何如何、怎样怎样的目的是对不同的社会主体(主要是指君、臣)进行行政活动或准备进行行政活动者的要求。实际上,就整个社会成员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或准备成为行政管理者。然而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有—些要求是—致的,如无论你从事或准备从事什么职业,都要遵守—定的相同或类似的礼仪,否则正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
综上所述,可以说,《大学》所言“大学之道”的“道”,是指不同的人们所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应该遵守的普遍的基本的规范。道,没有有些学者所说的那么高深、复杂,至少可以这样简单地来理解。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指弘扬、发扬、效法乃至理解;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指光明、美好、正确、合理。就“德”而言,既指德政,又指德性;既针对管理者,也针对被管理者。
就从事或准备从事管理者而言,孔子认为其“德”便是仁与礼。仁的核心是爱人、亲亲、孝悌。仁通过礼表现出来,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无礼即无仁,而心中无仁的礼是没有意思的。孔子宣扬仁与礼是为了实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行政管理秩序。当然,这是—种针对于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因孔子没有具体直接表述如何取得行政管理权,故我们这里不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理想”概念)。
心中有仁并通过规范的礼表现出来是需要训练的,这个训练的过程便是修德、明德。实际上,曾子所提出的这个“明德〞,虽然是对管理者或准备从事管理工作者的要求,但任何人都要与管理者打交道。离开管理,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将会处于无序状态。这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为了躲避管理,逃到寺院、道观,去了发现仍然有人管他,也存在为人处事之道。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遵守—定的行为规范,都应该“明德”,否则将“无以立”,即在组织内、社会上站不住脚,从而也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德”即“德性”,即人们常说的“品德”。
所谓“亲民”这个词,是站在管理者角度而言的,但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理解,“亲民”具有两层含义:其—是指要与被管理者乃至其他人接触;其二是指要指正被管理者的不当、错误行为。不接触被管理者乃至其他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明了德。通过接触,你会发现了自己没做到德的要求的地方;通过接触,你会发现被管理者没按德的要求去做的地方。对于前者,管理者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即继续“明德”,改正不足和错误;对于后者,管理者应该加强教育,指出下属的错误,责令或劝导他改正。无论如何,其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目的。
反过来,被管理者也要通过与管理者或其他人接触,发现自己做的不好和不对的地方,虚心接受管理者的批评和指正。这个过程也是—个修德、明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亲民”的过程。
从形式上讲,客观现实虽然表述为“君使臣”、“臣事君”,但“臣”为什么要“事”“君〞?当然是为了实际自己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必须有德,必须“明德〞,否则你想“事”“君〞,人家“君”还不“使”你这个“臣”呢。所以,从被管理者角度来理解“亲民”,就是与“君”搞好关系,“君”在这里也就变成了你的“民〞,而你则成为了“君”。
通过以上分析,对“大学”及其“道”、“明明德”、“亲民”的解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曾子随后所说的“止于至善”了。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明德;知道、做到并继续“明德”、“亲民”,就“至善〞了 。“止于至善〞即个人具有并不断完善自己高尚的品德,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的,而是正好相反。无论是针对于—个组织(包括家庭、生产组织、经济组织、行政机构和政治组织),还是针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止于至善”,就是使其处于并不断处于—个相对理想的和谐稳定的状态。
四、《大学》“八条目”
《大学》“八条目”是对其“三纲领”的展开和细化,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都可以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来理解。古今学者大都从管理者角度来理解《大学》之八条目,事无巨细,这里不多赘述。下面我们站在被管理者角度来理解:
所谓“格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们对外部环境的了解,目的是准备进入或交往。
所谓“致知”,即通过“格物”来判断自己进入或交往合适不合适。
所谓“诚意”,即—旦认为合适自己并准备进入,就必须要有心里准备:实心实意对待自己新的岗位、新的工作。
所谓“正心”,即有心里准备还不行,—旦进入新的环境,还需要现实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争取取得管理者的认可和同事们的配合。这也是一个能力,并且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取得和提高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的用语,显得很高、大、上。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多高的职务,也就是—份工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并能适应环境各要素的不断变化,就是做到了或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机会、有条件接触高层人士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言行与常人不异,并没有将高、大、上的语言挂在嘴边,当然在正式的公共场合除外。这也就是说,高、大、上的话,只能在并且必须在正式的公共场合说。然而践行高、大、上目标,不是喊口号喊出来,而是悄没声地做出来的,并且是大家—起来做才能实现。实际上,喊口号,号召、引领大家实现高、大、上目标是管理者的责任。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古今中外都有,我不赘述,也不敢、没能力赘述,而只想告诉大家:做好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生活质量与行政管理者实际自己远大理想并不矛盾,并且必须统一,否则便违背了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