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底捞招聘985外送员:学历与就业的定位之争,我们该如何看待?
——从“学历浪费”到职业路径的深层思考

海底捞外送招聘广告。图/社交媒体截图
文/职场观察员
近日,海底捞一则“985/211学历外送员”招聘广告引发热议。网友争论不休:高学历人才送外卖是“学历贬值”,还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革新?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社会对学历与就业定位的深层矛盾。以下结合案例,探讨两者的关系。
一、事件背景:海底捞的“高学历补贴”与基层起点
根据招聘广告,海底捞外送员岗位硬性门槛仅需“会骑电动车”,但学历越高,补贴越高:普通本科每月1200元,985/211学历则达2000元,持续6个月。对此,海底捞回应称,高学历并非入职门槛,但每年都有双一流高校生投递简历,公司会为其提供专属晋升通道,例如管培生计划,但“所有员工必须从基层做起”。
争议焦点:
- 反方观点:“外卖无需高学历,这是人才浪费”。
- 正方观点:基层经验是管理岗的必经之路,高学历者上限更高。
二、学历与就业的定位差异:起点≠终点
- 学历的“敲门砖”作用
学历在求职初期决定“起点”。例如,许多企业校招时明确要求“本科及以上”,甚至将985/211作为筛选标准。但海底捞案例显示,学历补贴更像“额外奖励”,而非硬性门槛,反映出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开放态度。 - 就业的“能力导向”本质
一名高中毕业的海底捞外送员小刘透露,高学历同事若能力出众,晋升速度更快,甚至可能从外送员做到高管。这说明,职业发展最终依赖综合能力,学历仅是“加速器”而非“永动机”。 - 基层岗位的“隐藏价值”
海底捞外送员需掌握备餐、沟通、客服等多技能,被称为“集大成者”岗位。这种复合型经验,反而为高学历者提供了全面了解行业的机会,为其未来管理岗打下基础。
三、争议背后的真相:就业市场的现实与选择
- 高学历者为何选择基层?
- 现实因素:海底捞外送员月薪可达7000-9000元(部分门店过万),加上包吃住、补贴等,对应届生具有吸引力。
- 职业规划:通过基层积累经验,进入管理通道。例如,海底捞管培生需轮岗,外送员经历或成晋升筹码。
- 企业的“人才储备”逻辑
海底捞明确表示,高学历员工有专属培养计划,但需从基层证明能力。这种“宽进严升”模式,既降低用人风险,又筛选出真正适应行业的人才。
四、案例启示:学历与就业如何平衡?
- 破除“唯学历论”偏见
学历代表学习能力,但职场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名985毕业生从外送员成长为区域经理,其成功关键在于将系统性思维应用于服务优化。 - 基层经验的不可替代性
餐饮行业高管多从服务员做起,因其更懂一线痛点。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也曾强调:“不懂基层的管理者是纸上谈兵。” - 个人选择的核心:长期价值
若将外送员视为过渡性岗位,高学历者需明确职业目标:是积累行业经验,还是追求短期高薪?不同选择导向不同人生路径。
结语:学历是帆,能力是船
海底捞事件引发的争议,本质是社会对“学历价值”的焦虑。但职场竞争中,学历与能力并非对立——学历提供初始动力,能力决定航行距离。无论是选择基层岗位还是高端行业,关键在于明确自身定位,将学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送外卖的博士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送外卖时还在思考如何优化配送算法。”学历与就业的定位,最终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的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