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翻译工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迎来了完成1000种出版的里程碑时刻,备受业界关注。从1981年开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开始出版,在40多年的岁月里不曾停歇。“汉译名著”滋养了几代学人和无数读者。
正在举办的2024天府书展上,商务印书馆举办了一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0种对谈会。会议邀请到四川大学教授熊林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展开对谈。对谈中两人提到,当下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翻译工作中。在可以把原文一键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还需要阅读汉译名著?
分享会现场
陈小文
熊林
“汉译名著”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建构
四川大学哲学教授熊林是深受“汉译名著”精神哺育过的学人之一。从学生时代开始结识“汉译名著”起,熊林在求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都深受“汉译名著”的助益。他认为,学术翻译涉及对自己文化本身的某种塑造。与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不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携带自己的世界,与作者的世界进行相遇,是情感的投入和一定意义上的生命交付,体现着译者的创造性,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讲,“汉译名著”实际上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1000种“汉译名著”的翻译出版,聚焦的不仅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经典,也是对每一个时代前沿的追踪。
熊林教授从“汉译名著”的作者,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术译者。近些年来,他以权威精校古希腊文本(牛津古典本)为底本,正以一己之力重新翻译《柏拉图全集》。从2018年至今,6年时间已完成翻译并出版第一批16种。在本次分享会上,熊林教授建议学界、出版界要加强对中世纪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