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寻找宜居的系外类地行星,首次对太阳极区进行成像观测……4月27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空间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发展方向和设想。
进入新世纪后,空间科学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2011年,中国科学院发起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悟空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随着一期、二期专项的先后实施,我国的空间科学卫星队伍不断壮大。
依托这支队伍,一批世界领先的空间科学成果先后涌现——
“悟空”号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和氦核能谱精细结构。
“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并构建了世界首个天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夸父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在空间开展高时间分辨、高精度的太阳磁场观测。
“太极一号”迈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第一步,并在国内首次开展卫星无拖曳控制在轨实验。
“爱因斯坦探针”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新的暂现源、恒星耀发等首批观测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空间科学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开辟认知的疆域,正是为了人类共同的目标:认识空间、利用空间。”王赤说。面向空间科学的未知领域,我国已经瞄准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个主题,凝练出我国拟突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我国空间科学界已经提出了新的任务设想,王赤对它们进行了展望——
“鸿蒙计划”希望利用月背的高洁净电磁环境,通过构建绕月百公里级的超长波空间射电望远镜,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
“夸父二号”将在“前辈”的基础上,飞到太阳极区,“居高临下”实现国际首次太阳极区正面成像观测,揭示太阳磁活动周起源和高速太阳风的起源。
“系外地球巡天”则将以更大的视场、更高的精度开展系外行星观测,寻找宜居的系外类地行星。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将通过对黑洞、中子星或夸克星等的探测,揭示宇宙极端引力、极端磁场和极端密度等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以“太极一号”为基础推进“太极二号”,通过部署日心轨道300万公里超长基线的3星星座,探测中低频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