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再次站上发布会舞台。
魏建军把“最后一次”和“最新一次”都给了魏牌。6年前的2018年,魏建军出席了“WEY 两周年品牌之夜”活动,现场发布了魏牌 VV5“终结版”车型。
VV5是魏牌的初代产品,其寄托了长城汽车在燃油车市场产品向上的任务,而VV5“终结版”,也被当时定义为“终结合资暴利时代”的车型。
站在当下节点向前看,魏牌在上一个6年周期完成了阶段性使命。品牌向上节奏的带动叠加海外市场以及战略调整的高质量变现,长城汽车2023年单车平均收入14.09万元,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20.04%,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如今新能源市场的诡谲多变让智能化成为车企竞争的主战场,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技术,是车企关于竞争和品牌上探的护城河。
新的节点,魏牌需要代表长城迎接接下来的智能化大战。8月21日,魏牌全新蓝山正式上市,这是长城汽车主打智能化的产品,也是长城首款实现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应用的车型。
价格上,全新蓝山智驾Max版售价29.98万元;豪华配置进阶的全新蓝山智驾Ultra版售价32.68万元。蓝山搭载的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基于Orin-X的高算力域控平台,全车搭载27个智慧传感器,可以实现30项L2+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并引入端到端大模型,以融合感知方案为驾驶安全提供双保险。
车企关于智能化的角力已经进入白热化,端到端大模型是高阶智驾的重要落脚点,从特斯拉到蔚小理再到奔驰,他们都在抢夺制高点。但作为自主车企的长城,这次却跑在前列,魏建军先后在保定、重庆直播测试了这套智驾系统,并做到全程“0接管”。
抢占技术高地的背后,是长城汽车对于智能化真金白银的投入,仅2023年一年,长城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10亿元,智能化领域公开专利1131件。
不到两个小时的发布会,魏建军用长达1小时的时间分享了长城汽车关于智能化的开发故事。“长城在智能化研发的投入已经有10多年,目前我们有10多个研发基地,研发团队6000余人,顶尖技术专家600多人,从开始小小的一个研发部门,到现在独立的智能化研发平台。”魏建军说。
抢占了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桥头堡,这让魏建军拥有“魏牌能活过明年”的底气。消费市场也对长城的智能化传递出积极预期,官方数据显示,魏牌全新蓝山上市24小时大定为8571台。
狂补智能化,建立护城河
“大家说我们智能化发展慢,没有跟上节奏我们不反驳,解决用户的问题是第一位的。”
“他们说,我们现在是智能化第一梯队。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梯队两个字去掉,就是第一!”
在发布会上,魏建军并不反驳曾经智能化曾是长城的短板,但也是因为蓝山的智能化表现,这一短板也被快速补齐,甚至魏建军自信称之为“智能化第一”。
长城的策略或许比用户所期待的更激进。根据长城此前公布的计划,8月30日长城就将在保定、深圳、成都和重庆首批开放城市NOA。长城还担心比较传统谨慎的车主难以适应,所以长城为初次开通智驾NOA功能的用户准备了“500 公里智驾适应期”。
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刘艳钊表示,长城在2011年便开始做关于智能化、智能驾驶的开发,“今天的这个成绩是厚积薄发,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山一角,其实下面还有99%的体量没有展示出来。”刘艳钊说。
关于智能驾驶的研发厚度上,目前汽车已经有了“大语言模型团队”、“视觉 AI 团队”,还有“AI Lab”等用AI赋能产品和服务的人才团队。智能化团队人数规模为6000余人。
对于蓝山现今取得的成果,刘艳钊将其称为“过度精准投入研发”。
依靠智能化的厚积薄发,长城汽车拿到了竞争下半场的入场券。相比于传统豪华品牌,长城智能化占优,但相较于新势力而言,长城汽车拥有更高的造车品质。似乎在技术变革的关键时间节点,长城又重新定义了豪华SUV应有的标准。
接下来的战役将更为激烈。业内的共识是,2025年会是中国智驾的元年。但长城汽车副总裁吴会肖却认为时间会提前一些,“智驾元年会是今年”。
赛道上的竞争者们都在快速布局,极氪甚至不惜以“得罪用户”的方法快速迭代产品线,在2025款极氪001和007身上,都搭载了极氪最新的智驾系统和语音大模型。
吴会肖表示,从技术路线来讲,端到端是当前的唯一解。“如果大家还有企业在走高精,再去走基于规则的地图,那么在未来会很艰难。”
端到端大模型首先会改变智能驾驶的体验度,进而带动智驾的接受和普及程度。这是用技术提升用户黏性的有效途径,最终为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作嫁衣。
换而言之,能最先摘取端到端大模型果实,并将其打磨更细腻的车企,注定会在消费市场收获鲜花与掌声。
囿于成本因素,高阶智能驾驶的普及是自上而下,自高端向低端的蔓延策略。车企们在打磨端到端大模型的成熟度的同时,也需要做相应的降本策略。比如如何用更低的算力、用更少的感知系统,也能够实现相当的驾驶感受,进而将端到端大模型高阶智驾加装到更多产品上面,进而用规模化压缩成本,滚雪球一般实现规模化的裂变效应。
这也意味着,最先在端到端大模型中跑出来的车企,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市场抑或规模,都会拥有更广泛的边际效应。
至于在上文提及的第一阶段,端到端智能驾驶的落地体验是否及格,魏建军选择将其放在市场上去做评判。
“不能用流量代替一个产品的价值,用户认可才是认可。”发布会后,魏建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