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对AI技术感兴趣的同学能够通过学习相关AI理论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参与到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当然这在我们同学中只占一小部分。
第二,把AI作为工具来用。AI作为一种智能工具,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大大缩短以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的工作流程,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结果。
第三,即使不开发AI技术也不使用AI,从应对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对AI的了解也是必须的。伴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都会使用AI,有必要了解随之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对自身战略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对大多数EMBA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对AI有合理的认知,既要知道AI能够为企业和管理做什么,也要知道AI不能做什么。AI技术会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会改变企业组织架构,会改变商业模式,但AI暂时还无法取代独立判断的能力,无法在竞争中另辟蹊径。
所以管理者可以利用AI但不能完全依赖于AI。商业场景中的模糊性和多样性很难定量,构建团队协作关系时的复杂关系很难定量,这些都是AI无法取代的。
AI的应用也会给企业带来技术上的和法律上的风险,会带来各种不可控因素,从而引申出对这些风险的不同应对方案(比如企业内部专用的proprietary AI和更强调逻辑推理的XAI),作为管理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AI相关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将平时接触到的碎片化的AI知识进一步整合。有了足够全面足够深的理解,才能够对AI的应用与发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数字化工具有机结合。
新的技术往往也会诞生一些新兴赛道。掌握AI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从而提升竞争优势。
我希望我们的课程也会让同学们看得更远更广。任何一个技术要真正产生影响都需要时间,需要在各种配套技能和资产上的长期投资。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
AI带来的职业机会,往往在AI之外。当年北美的淘金热成就的不是行动最迅速的淘金者,而是 Levi Strauss牛仔裤,是新兴的铁路运营商,是圣路易斯、西雅图这些给淘金者提供补给的城市。
AI会改变很多技能的市场价值。以绘画为例,传统艺术家可能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一幅画作,而现在,借助生成式AI,仅需两秒钟就能生成200种不同的方案供人选择。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差异表明,在某些方面,AI确实有快速取代人工的能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成式AI的创作是基于其庞大的数据库, AI在创作时,无论是模仿某种风格还是创新,都离不开这个库中的信息。换句话说,AI的创作能力是建立在它所“见过”和“学习过”的信息之上的。
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技术的基础是千千万万普通用户在各种驾驶场景下的反应,所以它会做得更好,但不会与众不同,不会用出其不意的方法巧妙超车,更不会反其道而行之,而这些恰恰是竞争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开个玩笑,当所有学生都能用ChatGPT写出面面俱到毫无瑕疵的作业的时候,ChatGPT就再也无法让他们拿高分了。
再说得远一点,人的社会性和对人情味(Human touch)的需求不会轻易因AI的发展而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怀、信任理解、情感共鸣、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会持续。比如由一个人来照顾一位老人,和一个机器来照顾一位老人,真的会一样吗?远程电子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现场音乐会的门票越来越难买大家都要往人堆里挤?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反而可能变得更加迫切。
一方面,奥林项目已经有一部分课程涉及到了硬核的AI知识。比如Dennis Zhang教授的“数据科学”这门课,将帮助同学们掌握数据化分析的模型工具,培养定量分析和思辨的能力,有效掌握专业的数字模型并与AI工具相结合。从AI的原理到如何应用AI,都会在课程期间密集地传输给同学们。
另一方面,其他课中会有越来越多AI相关的案例分析。比如我的战略课上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科技公司是否应该用生成式AI开发新药、农业无人机企业是否应该在AI基础上的开展多元化战略等。
记得之前上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门课时,有人曾提到说我们或许不需要一门专门的全球化课程,因为无论何种决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它已然无处不在。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AI。
一开始我们可能会对AI密集关注,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现成的案例都与AI的发展相关,都可以用来探讨AI会对其产生的影响,无需把AI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去对待。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已经把AI归入教学内容,我们也在逐渐把AI作为教学工具,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AI无法单独定义竞争优势。我们希望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备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对AI的理解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我们的课程设计除了提供基础知识外,特别注重提供广阔的视野和战略视角,鼓励学生们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
为了与当前经济环境现状紧密相连,我们安排了两次国际移动课堂的学习机会,让同学们走出国门,到海外著名商科院校交流,走访国际头部企业,对话全球顶尖智库,培养学生们的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无论毕业后是从事企业管理,还是开辟新业务,无论是出海,还是助力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都可以通过在奥林项目中的系统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更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包括来自AI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