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乳业仍在经历降价潮。
综合农业农村部月报,国内生鲜乳价格已连续28个月同比下降。价格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当前乳业供过于求的形势在持续。具体来看,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6月鲜活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显示,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30元,环比跌2.4%,同比跌13.4%。
国内生鲜乳价格呈现自2020年以来最长跌浪。谈及原因,有牧场主表示,其实在2023年,奶价一直处于下行阶段。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年大型乳企拥有的万头牧场越来越多,且不断投产,这使得其对上游养殖户的供奶需求减弱。
乳业行业的低迷已体现在乳企的财报中。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乳企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有些业绩表现不佳,也有些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在应对原奶周期性上,行业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而且,行业预计这波下行周期会相对较长,下游消费何时复苏仍是未知数。为了应对压力,各大乳企发力渠道端,提高市场销售。比如阳光乳业要打造覆盖率更高的营销网络,下沉销售渠道。
光明乳业表示要加大电商渠道布局,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商渠道制定相应的增长措施。此前已经与京东超市推出限量版或特别款的乳制品,结合京东的物流优势进行快速配送。
老牌乳企伊利和蒙牛更是如此,伊利与京东推出“京东定制版”牛奶产品,京东超市不但推出特别包装和促销活动,蒙牛针对节假日的消费需求,更是与京东超市定制了礼盒装牛奶。
近年来,乳企正在发生渠道变革,跟电商及新零售平台合作逐步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在乳业专家看来,常温液奶巨头也在借助新兴渠道在巴氏奶等低温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低成本、高效地将产品落地。
乳业巨头与京东互动频频。究竟京东为乳业巨头们提供了怎样全新的发展思路?
奶价周期性问题仍在
当前乳业正处于“产能持续增加,但原奶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供过于求的情况未见缓解。
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消费动力有待挖掘。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受消费者需求调整和疫情的影响,液态奶销售额近年来出现了下滑趋势,具体表现为:疫情期间2020年-2022年国内液态奶的平均增速为0.7%,但2023年的增速下降至-1.5%,显示出消费者对于液态奶的需求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乳业分析师宋亮曾分析称,生鲜乳价格下行主要因为国内养殖端增长过快,加上需求不足,造成原奶的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这次奶价下行将呈现历时长、下降幅度大的特点,对上下游企业都有一定影响。
查阅主要乳企今年上半年业绩,天润乳业、皇氏集团、麦趣尔和庄园牧场这四家的归母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皆有所下滑,妙可蓝多(600882.SH)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8%-215%。据媒体统计,2023年多家原奶乳企的净利润大多出现下滑甚至亏损。面对乳业周期性问题和下游消费疲软的情况,乳企纷纷选择降价促销的方式去库存。
据业内人士观察,2023年,常温白奶价格相比2019年下降15%—25%。原来一箱售价在70元—80元的产品,如今实际售价在50元—60元;原本售价在50元—60元的产品,如今售价在40多元;原本售价在50元左右的,如今折后价已降至30多元,进一步挤占了中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价格带下移,乳制品的价格战变得更加激烈。竞争甚至从常温液态奶市场“卷”到低温鲜奶品类。交银国际数据预测,2022年-2027年低温鲜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2%,并预计白奶将经历高端化趋势,并从常温奶转向鲜奶。消费者从常温奶转向新鲜优质牛奶将推高平均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