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将这次 Character.AI 的人士变动称为 Inflection 2.0。
但为何不继续?
北京时间 8 月 3 日,Character.AI 宣布已经与 Google 签署了一项战略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1)Character.AI 将向 Google 提供当前 LLM 技术的非独家许可。
(2)Google 将向 Character.AI 提供更多资金,使其继续发展并专注于为全球用户构建个性化的 AI 产品。
(3)Noam、Daniel 两位创始人以及研究团队的部分成员也将加入 Google。
换句话说,Google 花费巨额资金“买断”了 C.AI 的核心团队,再或者说 C.AI 被架空了。
大厂和投资人的狂欢,与创业公司的叹息
根据 The nformation 报道,Google 将以每股约 88 美元的估值完成本次交易,这个价格大约是 C.AI 2023 年 A 轮的 10 亿美元估值的 2.5 倍,也就是 25 亿美元。
有趣的是,25 亿美元,也是海外媒体披露的 AI 搜索平台 Perplexity 今年 4 月融资时的对外估值。
更有趣的是,大公司通过收购协议实现“模型授权协议+核心团队挖角”已经不是第一次。
·2024 年 3 月,Microsoft 同意向 AI 模型 Inflection 支付 6.5 亿美元,获得 Inflection.ai 的使用授权,Mustafa Suleyman 和 Karen Simonyan 两位创始人以及多数员工将加入 Microsoft。
·2024 年 6 月,Amazon 以 4.39 亿美元的价格与 AI 工作流公司 Adept 达成协议,Amazon 将获权使用 Adept 的核心技术,另外 David Luan 创始人以及 4 位联创和大约 66% 的员工加入 Amazon。
根据分析机构数据,尽管这三笔交易带给投资人的回报与理想中的指数级回报相去甚远,但也并不吃亏。而且相较于多数没有机会回收的投资,至少获得了退出机会、而且品牌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加。缺少退出机会是当前市场 AI 融资情绪不够高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这些超级大厂,自然更不用说了,好处多多:
1、避开反垄断审查。直接收购可能会引起反垄断监管的严格审查,而授权协议和挖走核心团队则更具复杂性,因此可以避开、至少暂时避开反垄断法律的监管。
2、性价比更高。通常情况下,收购一家仍在正常运营的公司价格不会低于其上一轮融资时的估值,并且由于业务发展、员工意愿等原因还需要支付裁员费用以及其他无法避免的开销,而只挖走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则省去一大笔开支。而且时间成本也是个问题,一整个公司和业务的融合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更精简的团队融合效果也会更快。
3、缩短技术的研发时间。通常情况下被大厂盯住的项目,要不然是已经获得了市场验证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渗透率,要不然和现有业务可结合性高,因此直接获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授权也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想出这个办法的人,一定既对反垄断法非常熟悉、拥有多起并购经验且在实践前能够对这个想法以及核心人物验证,非常聪明。
但是对于这家创业公司以及其他创业公司来讲,“技术授权+创始人流失”的合作方式,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完全被动。
【1】迷失。对于任意一家公司而言,创始人都是公司的灵魂,尽管很多时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不可否认创始人的视野、能力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况且这三笔交易不仅挖走了创始人,还有核心技术团队,因此很可能会带来技术发展停滞、服务能力受限。
【2】打击。首先,留下员工的士气一定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来自客户、投资人的质疑,对品牌本身的影响力和可信赖度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作为直接的案例,根据 SimilarWeb 平台统计数据,Inflection AI 的网站访问量自4月以来断崖式下降,平台定位也从通用模型转为聚焦于为企业开发定制的大型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