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充电桩、换电站之后,移动充电机器人或将成为新的关注方向。
7月12日,两台充电机器人出现在成都市锦江区,正在采集停车场地图数据,为正式投用做准备。现场工作人员表示:“预计月底前正式投用,每台充电机器人能够储存约100度电,充电功率最高100千瓦,一天能为10辆车提供充电服务。”
诸如上述汽车充电机器人,国内多家公司都有类似产品。能链智电、节卡机器人等企业均在研发投用汽车自动充电机器人,部分充电机器人甚至可以实现全程无人操作,拔枪插枪都交给机械臂来完成。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毅阳表示,“汽车充电机器人行业具有爆发潜力,但是跟换电、快充在路线上是完全竞争。移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停车场、高速服务区、应急补能等场景。这个行业能够发展是基于无人货运和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可能起量不会太快。从换电和快充来看,移动充电机器人如果想少走弯路,标准制定需要前置。”
多家企业布局
早在2018年末,大众就推出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如果车主需要充电,只需要拨打电话,移动式充电站就会被运到指定地点。当时大众就宣布在2019年上半年在德国推出第一批移动充电站。2021年,大众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概念机成为现实,用移动机器人托运“移动机器人设备”拖车,到下单车辆处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机器人取回拖车,将其带回充电站进行充值。
之后几年,汽车整车厂商、机器人企业、能源厂商纷纷展开探索,相继推出多款相关产品。
国轩高科推出的“易佳电”、EV Safe Charge的“Ziggy"、能链智电的自研充电机器人、亿嘉和的“全电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系统”、黑马原力的“小黑G60”、始途的“途乐充”、遨博X享奕科技、以及远景科技和始途科技等。
据人民网报道,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充电效率更快。浙江嘉兴服务区的一款移动充电机器人,据称20分钟就能充进去30度电,按照电动车百公里电耗20度算,相当于增加150公里续航。而一台配备60kW快充功能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满电情况下就可以为6-7台车进行充电服务。
据自动驾驶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Research研究报告,目前移动充电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占整个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市场的0.5%,到2030年将达2%,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600亿美元。
补足固定式充换电设施短板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台,由此折算出来的桩车比大致为:1:2.4。从桩车比目标来看,也还未实现1:1的理想目标,即一辆新能源车配备一台充电桩。
此外,固定式充换电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64.7万台,同比上升14.2%;桩车增量比为1: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94.4万辆,同比增长32%。显然,车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桩建设的速度。
据长江日报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和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充电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包括公共停车场充电站、高速服务区、封闭园区、港口等不同充电场景,有效缓解充电桩资源紧张、排队等待时间久、场地空间有限等痛点,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全天候自动充电服务,可满足不断发展的自动化和电动交通领域的各种需求。
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掣肘。
据中国汽车报报道,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移动储充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安全挑战:移动储充设备的安全性能是用户和行业极为关心的问题,如何确保设备在不同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是一大挑战。黑马原力首席产品官吴天表示:“毕竟每一台机器人都带着一块大电池,如果有一些能力不够的企业进来,导致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可能对这个行业是一个比较沉重的打击。黑马原力正在参与起草《上海地区新能源汽车移动储能充电运行安全要求》,行业需要尽快确立技术门槛和准入标准,让良币驱逐劣币。”
另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随着新能源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市场产生大量的移动充电需求,移动充电这个市场这两年慢慢发展起来了,现在可能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哪一种充电方式或者模式,在未来都会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方式,而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移动充电机器人很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